压岁钱的喻意介绍压岁钱的来历
压岁钱的喻意有保平安、避邪、去魔、励志教育孩子,及其万事亨通等等。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把事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听说压岁钱能够压着邪物,晚辈获得压岁钱就能够健康平安渡过一岁。有些人家是父母在夜里待儿女熟睡后,放到它的枕芯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尊重。
压岁钱的来历
最早的压岁钱发生在汉朝,当时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些钱并非市面上流通的贷币,而是一种佩戴的硬币形状的辟邪品。压岁钱的的来历有2个喻意,一种为压“祟”。祟是传说中的小妖精,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出去害睡熟的小孩,传说有人团圆饭完用红纸包上八枚铜币放到孩子的床边,以此助小孩把祟吓跑,因此得名为“压祟钱”。
也有另一种说法为“压惊”。传说古代有一种上古神兽叫“年”,每过365日后盛典便会发生,令人非常害怕。大家最初用食品来宽慰在驱逐“年”时受到惊吓的小孩,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演化为以贷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
压岁钱最初并非确实出钱,而是给像钱一样的代表性物品,以起威慑功效,随着长辈在过年时包一块大洋给子女的情况发生,压岁钱的意义才发生重大改变。
唐朝的压岁钱
皇宫里春天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互相朝圣的生活,民间并没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述了杨玉环生子,“玄宗族往视之,喜赐妃洗儿金银钱”的事。这儿说的洗儿钱除了恭贺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辟邪去魔的平安符。宋元之后,正月初一替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先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挪到了春节。春天散钱的风俗就演变变成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述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型,置于床腿,此谓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孩者,亦谓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