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可引起体温失调。出汗、口渴、疲劳、头晕、胸闷等症状是在高温环境下暴晒或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中暑的先兆。在阴凉处短暂休息,补充水分和盐分后,症状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中暑最可能发生在气温急剧上升或较高时,尤其是孕妇、长者、体弱或长期病患者。除了中暑的症状外,其他症状还包括发热(体温超过38.5℃)、皮肤灼烧、恶心、呕吐、血压开始下降和脉搏减弱。轻症是指可以在几小时内恢复的轻症。除上述症状外,重度中暑还伴有昏厥、头晕、惊厥或一天内无法恢复。
根据不同的表现,患者可分为四种类型:
(1)中暑、高热;
(2)热衰竭;
(3)中暑痉挛;
(4)中暑。
治疗原则
1.立即转移到凉爽的地方或有空调的房间,并提供物理冷却。
2.体重综合征患者应迅速降温,头戴冰帽,在颈部两侧及腋下靠近腹股沟大动脉处放置冰袋,静脉注射复方氯丙酚。
3.正确的水和电解质平衡。
4.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控制感染。
药物使用原则
1.物理降温、氯喹等辅助药物。
2.心力衰竭患者应迅速长出洋地黄。
3.脑水肿患者除降温外,静脉滴注20%甘露醇、氟米特和糖皮质激素。
4.如果速尿对肾损害无效,应尽快进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5.应用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给予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中暑应从根本上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隔离热源,降低车间温度,调整作息时间,供应0.3%盐清凉饮料,宣传中暑预防知识,特别是中暑的早期症状,并与心血管疾病有机结合,高血压、中枢神经器质性疾病、明显的呼吸、消化或内分泌系统疾病、肝脏、肾脏疾病的患者应归为高车间取暖有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