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华经典的赵英伟,在中式地毯领域已经有十多年的摸索,这期间,他与夫人亲赴美国和欧洲搜寻散落在西方的明、清地毯,研究故宫藏毯,寻找制毯古法工艺,试验、恢复古典中式地毯的经典纹样与颜色……
我们以对工艺的追求和坚持来回溯,希望可以从传承的角度了解中式地毯的前世今生。
古典中式地毯
地毯对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来说并不熟悉,这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特点有关系。现在我们所知的地毯大国,比如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都是使用羊毛的大国,他们的家用日常生活中,地毯是必需品。
从一些古代文献、绘画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使用地毯的方式。比如在日本的正仓院博物馆里面,能看到陈列的唐式风格居室,就是人们在地毯上席地而坐,搭配着矮式的家具,地毯是居室中特别主要的一个印象。到了宋代,高式家具出现了,从之后的文献里可见,毯子不仅铺在地上,还有很多是铺在床与榻上,或高出地面的台子上。中式地毯鲜为人知的一个原因,就是存世的中式古毯非常少,而这些地毯当时的使用场所,基本是皇家贵族的宅邸或寺庙。
中式地毯的古典时期,是从明永乐到清雍正的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制作的中式地毯,在技艺和审美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地毯界称之为古典中式地毯。由于至少从明初开始,宁夏就是为紫禁城织作地毯的故乡,有时也把这些地毯称为“老宁夏”地毯。
与波斯等中亚地毯不同,古典中式地毯的图案非常“中式”,比如祥云、莲花,其设计运用了很多绘画技巧。以“宁夏花夔”为例,其图案中心是一个象征和谐的圆形夔纹,类似的纹饰最早见于中国的青铜器,四角衬以回纹拱肩,边中的纹样与大地相呼应,白色莲花粉色花瓣的织作模拟了中国画的润色手法。
再比如,紫禁城中的宫毯“一尺莲”,人走在毯上,每一步正好踏到一朵莲花,好似步步生莲。古典中式地毯的每一个纹样,都有它的来处,这也是它的文化根基所在。
复制经典杰作
从选一个图案,到制作出一块毯子的周期,
要半年甚或一年以上,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编织地毯的毛线,有一些是手工纺制的,每一股线粗细不匀,这是手工纺线的特点。纺线中还有一个专业词语叫捻度,就是捻的紧度,捻度不同形成线的松紧不一样。
染色
手工编织地毯的毛线是植物染色而成。可以染色的染料其实种类非常多,但我们只用一些非常优秀的,优秀的意思是它的色牢度等很多方面都非常好,而且颜色互相搭配起来又能组合出更多的色调;也不要太难以得到,比如像胭脂虫,出产于中美洲,难以作为常用的染料。
红色用的是印度茜草,中国的茜草更接近棕色,没有橙红或是砖红这种调。蓝是用天然的靛蓝,来自浙江雁荡山区的板蓝根。淡雅的绿色,是蓝草加上槐米套染出来的。咖色就是用核桃皮、栗子皮这一类的,还有儿茶、海娜等。其实这些染料,世界上很多民族都知道,比如埃及的金字塔里,木乃伊的裹尸布有一些就是用茜草染成。现在的一些书面资料,其作者可能没有做过实际的试验,有些论述不见得是正确的。比如老的宁夏毯,有一种被称作“木红”的颜色,在古代也许是苏木染的,它是一种中药材,也是一种染料,但得色的耐光性不太好,开始染出来可能是不错的红色,但是长久暴露在日光中,它的红就会褪去,我们现在很少用这种染料来染红了。
编织
手工打结,是编织地毯最传统的方法,并有着不可被替代的优势。打结是织工按照图纸拴不同颜色毛纱的过程。中国地毯传统的结叫八字结,波斯毯也是这种八字结,还有一种结叫土耳其结,又叫马蹄结,大同小异,就是在两根经线上拴一个结。
后处理
织好的地毯要经过打磨等后处理,表面多出的羊毛要用火烧掉,古典中式地毯很多都是很薄且很软的,因此从结构到后处理都要严格遵循。